【眼睛结构】 眼眶与眼外肌

眼眶

容纳眼球及其附属结构的骨性眼眶(orbit)大约像一个四面锥体形的深腔,其底朝向前外,而眶尖指向后内,并有上、下、内侧、外侧四个壁,成人眶深约4~5cm。在眶尖有一个圆形孔,即视神经管,通入颅腔的颅中窝,视神经和眼动脉都通过视神经管。在眶上壁的前外侧份有一容纳泪腺的深窝,即泪腺窝。内侧壁与鼻腔相邻,其前下份有一个长圆形窝,即容纳泪囊的泪囊窝,此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外侧壁后份的上下分别有眶上裂和眶下裂,这些骨性的裂口均有相应的神经血管通过。

眼眶内除眼球、眼外肌、泪腺、神经血管外,还充满脂肪,它们对眼球等结构起弹性软垫样的保护作用,减少外来震动对眼球的影响,并使眼球运动自如。

眼眶疾病大致可分为炎症、肿瘤、外伤、先天性疾病、代谢和内分泌性疾病及寄生虫类疾病等。从部位来分主要有眶壁病变和眶内容的病变两大类。眼眶病变的体征由于病变性质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错综复杂。眼球突出是眼眶疾病的重要体征之一。

诊断眼眶疾病首先应做好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系统的眼部检查。一般说来,眼眶炎症性、外伤性、循环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比较容易可无需特殊检查。但如疑有眶内占位性病变时则除了依靠常规检查,还需利用各种特殊检查技术,如X线片、眶血管造影、颈内动脉造影、超声波检查,以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CT)磁共振成像等,进一步确定占位病变的部位,大小和性质,必要时还可直接采取活体组织作病理检查,以求获得最后诊断。

眼眶疾病的治疗视病变性质而定。炎症性疾病主要用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治疗。眼眶外伤早期主要是控制出血,预防感染,去除异物或死骨片等;后期遇有畸形者,可作矫形手术。眼眶肿瘤的治疗因其性质而异,良性肿瘤只做肿瘤摘除,恶性肿瘤需做较广泛的清除,术后可酌性进行化疗和放疗。由全身疾病或邻近组织病变向眼眶蔓延而致的病变,除对眼部作对症处理外,重点应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总之眼眶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给予恰当处理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眼外肌

我们的眼球之所以能在眼眶内灵活转动,是因为每个眼球有6条小肌肉主管眼球的运动,它们包括4条直肌和2条斜肌,分别是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其中前5条肌都起自眶尖部视神经孔周围的总腱环。4条直肌向前附着于眼球赤道部前方的巩膜上。上直肌收缩可使瞳孔转向内上方,下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下方,内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侧,外直肌使瞳孔转向外侧。上斜肌也起自总腱环,在上直肌和内直肌之间前行,通过眶内壁前上方的滑车后,转向后外,在上直肌下方止于眼球赤道后方的巩膜,上斜肌可使瞳孔转向外下方。下斜肌起自眶下壁前内侧,斜向后外,止于眼球下面赤道后方,可使瞳孔转向外上方。除6条运动眼球的小肌外,还有一条提上睑肌,也起自总腱环,沿着眶上壁向前穿过上眼睑内眼轮匝肌止于上睑皮肤,收缩时将上睑提起。

任何眼球运动均不是单独某条眼外肌的作用,而是通过所有眼外肌共同完成。双眼能维持正常眼位,各主动肌、拮抗肌、配偶肌间能如此默契、协调地工作是因为在左额叶眼球运动中枢支配下,眼外肌保持自身的紧张力、来自小脑及其他平衡器官的兴奋性。

一个眼的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交互神经供给的法则。当主动肌接受神经冲动进行收缩,拮抗肌也要同时受到抑制而弛缓。此外,眼球从一个位置到任何位置的转动是以最小的能量和最快的速度进行,并要保持视轴和眼球转动轴间的确定角度。

每次眼球运动,两眼所接受神经冲动的强度相等。这个关于两眼运动时配偶肌之间接受同等神经冲动的法则,是眼肌诊断学上Shenmington氏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则。据此,一旦某条眼外肌存在功能障碍,为加强该肌肉运动发出所有更强的神经冲动,必将到达其配偶肌,使配偶肌功能过强,表现为临床上麻痹性斜视的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双眼在视觉活动中,为保持双眼单视,两眼无论是在看远、看近中行使的异向运动(分开、集合);还是在为寻找目标进行快速扫视或在对感兴趣的视标进行缓慢视觉追踪的同向运动,都离不开大脑眼球运动中枢遵循上述法则,支配两眼眼外肌的平衡和协调运动。

在同向运动中,双眼就如同有12条缰绳的两匹马,在马车夫(大脑)的统一支配下协调地同时向一个方向运动,转弯时每匹马一侧的缰绳同时收紧、另一侧的缰绳就要同时放松,才能顺利行进。临床上任何原因导致的功能性眼外肌肌力不平衡、或由于中枢、外周神经、眼外肌肌肉或肌肉接头异常导致眼外肌器质性病变,引起一条或多条眼外肌麻痹不能协调运动、不能够保持正常眼位,均可造成双眼单视功能异常。